Tuesday, September 14, 2010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我读了他所写的《齐桓晋文之事》及《孟子见梁襄王》。这两篇文章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在文中,孟子应用了自己高超的辩论技巧来宣传自己的“仁道”思想。

        在《齐桓晋文之事》里,孟子主张“王道”,而齐宣王主张“霸道”。齐宣王想通过战争来扩展土地,使秦、楚到来朝见称臣来满足他的欲望。孟子却认为称霸诸侯的欲望只会带来反效果。若要统一天下,齐宣王应该要保住百姓,维护百姓们的利益。这样,就不会有人抵挡他统一天下了。

        从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孟子非常高超的辩论技巧。他巧妙地让齐宣王不知觉地从讨论齐桓、晋文的霸业转到讨论实行王道的方法。在与齐宣王谈话时,孟子并没有直接反驳齐宣王的称霸野心及宣传王道,而是先肯定齐宣王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这是因为他知道如果直接向齐宣王宣讲王道的好处,必定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而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这点,我觉得孟子不但思想细腻,更是个冷静的人。他抓住了齐宣王的心理,对齐宣王的问题更是冷静回答,把齐宣王引进自己的话题,一点一点地征服对方。

        另外,在《孟子见梁襄王》这篇文章里,当时的社会非常地不安。梁襄王主动向孟子请教如何安定天下,孟子回答“定于一”,也就是统一天下。而能统一天下的人,应是不凶残、暴戾的国君,因为国君的恩泽对国内的老百姓们是非常重要的。但,当时各国的君主却都没有符合统一天下的条件。所以,社会才会如此动荡不安。

        同样地,借着与梁襄王会话的机会,孟子再次滔滔不绝地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他运用了比喻手法向梁襄王说明了君恩的重要性和实行仁德的必要性。除此之外,他也说明了实施仁政的效果以及它的可行性。我认为他设想周到,对自己的“仁政”思想讲得头头是道,对于它的效果及可行性更是了如指掌。

        读完这两篇文章后,我发现人一直都在追求自己所要的,尝试满足自己无穷无尽的欲望。只要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就算会付出惨痛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几千年前,齐宣王为扩展土地,使秦、楚来向他朝见称臣,而愿发动战争,完全没有顾及老百姓的安危 。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很自私的。

        幸运的是,那个时候有孟子这号人物的出现。孟子一直积极地向国君们宣传自己的“仁政”学说和“王道”。他曾经说过“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意思就是一国之君如果喜好仁德,那么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孟子也说过“仁者无敌”。也就是说,有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这样,战争就不会爆发,国家也会和平。

        几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还是努力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对于现今社会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金钱,为了钱,人们打枪银行、绑架、偷窃等。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从报章上看到这些罪案的发生。有些人甚至会不择手段地去伤害别人,就只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此外,领导者贪污、盗用公款及滥用私权的事件也不断发生。人民为了表示抗议,频频举行示威活动,使整个国家动荡不安。


        我个人非常赞同孟子的“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若一国之君是个不残暴,并且事事都以人民的利益为主的好领袖,人民很自然地就会屈服于他,愿意听从他的命令。同样的,在现今社会里,领袖们也应该为人民着想,维护人民的利益。很自然的,暴乱、示威等活动也就不会发生。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定,这才是我们该追求的啊!